猛犸象牙雕刻的一些思考
——郑岁生
文:郑岁生
01
在中国所有的工艺美术大师之中,想必象牙雕刻大师的处境最为尴尬,这种尴尬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年10月,第七届《国际濒危野生动物植物贸易协会》締约国大会在瑞士洛桑召开,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从年1月起,两年内禁止国际间的象牙进出口贸易,以拯救非洲大象。中国是通过议的成员国之一,主动遵守决议,于年初停止进口象牙。
做牙雕的人没有了象牙,牙雕界一时前景渺茫,“江山代有人才出”在牙雕界因一纸公文戛然而止。
中国的牙雕多用进口象牙,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非洲象牙,可是禁止国际间的象牙进出口贸易以来,我国不再进口象牙,造成原材料短缺,这使得牙雕技艺因缺少原料而面临失传的困境。无奈之下,这十多年来,牙雕界只好寻找其他材料替代,比如人造牙、牛骨等,但这些材料和传统的非洲象牙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始,猛犸牙已成为替代非洲象牙,继续传承中国传统牙雕艺术的理想替代材料。猛犸象牙的开发利用,不仅更有效的保护了当代大象,更使我们古老而精湛的传统象牙雕刻技艺绝处逢生。
猛犸象全身长满长毛,也称长毛象,它们的鼎盛时期到十万年以前,它曾是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一头成熟的猛犸象体重约6到8吨,牙长达5米,最大口径约30厘米。这种珍稀的古象数万年前,曾生活在北半球的大草原上,因地球出现数次冰河期,气候的巨变,已于一万余年前绝迹。
经过人类不断地探找,在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了沉睡数万年的猛犸象牙,由于长期埋葬在地底下,猛犸象牙大多成了化石象牙。有的坚硬如石,有的开裂脆化如粉末,其大部分已经不能用于雕刻,只有两成左右可以用来雕刻,完好的猛犸象牙更是少之又少,致使猛犸象牙原材料的价值更高。
02
作品《风雨无阻》
牙雕作为一门艺术,雕刻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让一件牙雕作品“活”起来的,是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滋养,为了做一件极品,不仅从古代绘画、石雕、泥塑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还要深入研究牙雕艺术的规律,艺术要用心做,多看书,多积累。象牙雕刻艺术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种类。其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其中牙雕人物题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名人。
象牙雕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其中,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由于猛犸象牙里面大多都是烂”的质地,雕的太深,就会出现“越雕越黑”的现象。牙雕是个做减法的活,“覆水难收,每件作品在下凿子之前我都要深思熟虑一番,大的做什么,剩下的边角料做什么。现在牙雕的稀缺让自己觉得更有责任去将剩下的每一根象牙都变为艺术精品,无论大小。
作品《司马光砸缸》
象牙原料的大小是固定的,不是量体裁衣,而是“衣”多大,“体”就要多大。如何在固定的方寸之内创作出题材考究之作,是我一直在求索的问题。同时,象牙的雕刻十分讲求神的,高超的雕刻工艺不仅能塑造完整细膩的造型,更可贵的是将人物、动物的神态和风韵展现出来。在细节处理上,我追求两个字,那就是“精”和“神”,利用象牙质地细坚初的特点,来精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动态和感情,在这细小的地方上要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雕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
03
中国艺术讲究的是含蓄,是形神兼备,往往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难以理解其中的无穷意蕴。所以雕刻的时力求雕出“精”,牙雕就讲究个味儿,关键是要经得起推敲,放大之后不会变形,越品越有味,这才是精品。
中国的象牙雕刻可以溯源上干年的历史,明清两代是中国象牙雕刻发展史中的高峰阶段,牙雕艺术品一直是帝王贵戚争相收藏的珍品。在民间也一直将神奇的象牙看作辟邪挡煞,祈福迎祥的宝物。时代发展到今天,牙雕大师们已将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挥到至臻至善的地步,成为艺术殿堂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随着禁止象牙贸易带来了象牙原料的缺乏,牙雕这门曾在中华艺术史上辉煌一时的传统艺术成为逝去的绝唱,只能在先辈的传世精品中一睹其往日风彩。如今,猛犸象牙来了,但中国牙雕艺术还面临着人离艺绝的窘境。国内从事牙雕的大师们亦屈指可数,因为现在的牙雕艺人年龄普遍偏大。再过10年,恐怕牙雕绝活真的要成为“绝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心愿是希望下一代还能看到这些活生生的古老技艺,并亲手传承它们,而不是只能去博物馆观看一件件冰冷的手工艺藏品。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