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败,病难得愈,胃气尚存,则有一线生机。《医权初篇》中说:“治病当以脾胃为先,又一切虚症,不问在气在血,在何脏腑,而只专补脾胃,脾胃一强,则饮食自倍,精血日旺,陽生而陰亦长矣。试看精气二字,皆从于米,是知脾胃实,诸病皆实,脾胃虚,诸病皆虚,此医家之大关也。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保持健康的核心要素,因此顾护脾胃就成了养生的第一要务,治疗的不二法则。偏偏在临床上,脾胃病的发病率又是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和困扰。
必须指出,中医学所谓之“脾胃”并不单纯是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脏器,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概念。胃为腑,泻而不藏,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为脏,藏而不泻,主运化升清。脾升胃降,一陰一陽,协调着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内经》有时将小肠、大肠的功能也统括于胃,如《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伤寒论》有时亦以胃统肠,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指肠而言。现代医学所谓之消化系统疾病大多可归属于脾胃疾病。
1.脾胃病主要是“陰证”
中医所谓的脾胃病,实质上包含了一大类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以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可以涵括在内。一般而言,根据中医的辨证,常常可以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肝胃不和、脾胃湿热、气滞血瘀等,从发病的病因病机来看,多是由于禀赋不足、恣食生冷、情志不调、水湿停聚等所致。
《素问·调经论》载:“病生于陰者,得之饮食居处,陰陽喜怒”,此言不虚。不管是从辨证论治的角度,还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脾胃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都呈现“陰”的特点。脾胃虚弱和脾胃虚寒含义类似,可以理解为气的推动与温煦能力不足。气滞血瘀也是典型的“陰证”表现。脾胃湿热表面上看是一陽证,但是其深层的原因却是水湿停聚,蕴久化热,所以根本上还是陰证。
综上所述,脾胃病以陰证、虚证为主,即使一些表现为陽证、实证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虚、寒等所谓陰证的因素。下面我们就要回答,为什么脾胃病主要是陰证、主要是虚证。
关于胃,中医有三句名言。
一是“胃以喜为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虚劳门》),意思是说,一般喜欢吃的东西对胃都有所补益,笔者以为这里的“喜”还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解读,胃如果处于它“喜欢”的温度、湿度、硬度、位置下,就可以更健康。
二是“胃喜暖而恶寒”,这句话言简而意赅,充分说明了胃的“性格”特点。
三是“胃以通为用”,胃是六腑之一,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
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就得出本文的标题——“胃以温通为补”。
既然胃以温为补,那么脾胃病主要是陰证、虚证就可以理解了。通俗点说,胃部需要超过一般部位的热量才能正常地工作,如温煦不够,胃就会出问题,呈现出一派寒象、湿象;同理,脾胃不舒服,如果多采取保暖的措施,也多半能有所缓解。
既然胃以通为补,那么任何妨碍“通”的因素都可以造成胃肠道的疾患,比如情志因素造成的肝气郁滞,饮食不当造成的饮食停滞,都可以称之为“不通”,如果用一些促进气血通畅或沉降的药物将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在此特别强调一下,情志造成的“不通”是促成脾胃病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90%以上的脾胃病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紧张、忧郁,笔者也比较认同这一观点。
现代医学也阐明了其中的一些机制,心身医学常将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列为典型的心身疾病。在应激状态下,机体首先保障的是大脑、心脏和肌肉的能量供应,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应对风险,人类的祖先就是依靠这种办法直面自然灾害和野兽威胁的。今天来自自然界的威胁明显减少,但还是广泛存在,而社会造成的心理压力更为普遍。人们在承受社会压力时和面对猛兽承受的心理压力时其反应机制一样,都会造成大脑、心脏、肌肉血供的增加,但效果却不一样,保障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是面对自然威胁生存下来的必然选择,而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涉及个体的生存,所以这种反应常常是多余的。增加对重要器官的血液、能量供应,就要减少对一些任务不是那么紧迫的器官的供应,而消化系统不幸位于其中。对应激过度的老鼠进行解剖,会发现消化道有淤血,而淤血是血供不足,流动不利的直接证据,用中医的术语来说,是气滞血瘀,也即是“不通”。
2.以自身为例
笔者不是专业的消化科医生,学中医也是半路出家,这方面的临床案例比较缺乏,但作为病家,直接的感受可能比一般医生的感受更深。
笔者先天禀赋不强,又因为鼻衄,自小体弱,属于气血双亏的体质。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外念书、工作,饮食无规律,作息不正常,另外情绪上也常有波动,比较容易抑郁、紧张,符合脾胃病生成的所有要件。长期以往,胃脘部不舒服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就是胀气、疼痛,伴有腹泻或便出不畅,即中医所谓之里急后重,晨起刷牙常有恶心欲吐的感觉,大概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疼痛难忍,医院做了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型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当时的西医予以三联疗法治疗,治疗期间相当难受,印象最深的是消化功能仿佛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所有吃下去的食物又原封不动地排泄出来,而且痔疮的症状也出现了,治疗后体重降了好几斤,自感元气大伤,当时就寻思,这样下去,恐怕要出大问题,必须采取对策进行纠正。也差不多就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一个上中医药大学学习的机会,就很坚决地报了名。
系统学习中医以后,觉得中医真是一个好东西,当时还找上课的老师开过一个方子,现在方子的具体内容已不记得,印象中,服药以后,肠道经常会咕噜咕噜地轻响,有点改善,但不明显,中药煎煮麻烦,就是代煎的中药,服用之前需要加热,对我来说,也觉繁琐,中药就停了下来。不吃药,又想要健康,怎么办?还好,中医这个宝库,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方药,更包含了许多保健的哲学和适宜的技法。
当时调理脾胃,还没有形成一个“温通为补”的观念,但回想起来,确实是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这一思路。
首先,就是注意胃部的保暖。
一是外部的物理性保暖,过去经常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睡觉方式一是姿势不好,容易造成胃肠蠕动障碍,不“通”,更主要的是胃部容易着凉,导致胀气。穿衣服的时候注意不要敞开,衣服下方不能漏风,坐车的时候抱上一个小枕头,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在胸腹部盖上一层被子或毛巾。(小的时候,可能都有这种记忆,父母总会叮嘱睡觉时需要在胸口部位盖上被子,而传统的中国人对胸口的概念实际上非常模糊,现在想来,传统意义上的对胸口保暖,其主要用意也是要顾护脾胃。)
二是内部的保暖,不吃生冷食品,尤其是冷饮,水果不能过多,如遇上冬天,就是要吃也要放在热水中泡一会儿。
其次,是注意饮食调养,对一切吃了感觉不舒服的食物全部从食谱中排除,比如油腻、煎炸的食品,刺激性、容易造成兴奋的食品,如咖啡、浓茶、酒精、可乐,容易造成过敏、胀气的食品,如牛奶、豆浆,吃饭偏于清淡,以七分饱为度。
再次,注意让心情平和。尽量让自己远离竞争性很强的活动,避免出现应激反应,节制娱乐活动,作息规律。
第四、保持肠道通畅,定时排便,自觉有气时可以采取散步、按摩等方法及时排出。
第一点,归纳起来,就是温法、暖法,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则是通法,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温法也会对“通”有一定帮助,“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就是这个道理。脾胃病多是慢性疾病,脾胃病重在调养,因此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长期坚持“暖”法与“通法”,才能显现出效果,所谓“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就是说,聪明和高深的智慧,要用愚钝的方法来保持它。笔者数年下来,对这三点都很重视,尤其是后来成了家,有贤妻打理家务,照顾笔者很周全,饮食作息更有规律,胃病慢慢好了起来,这些年,几乎很少抱怨肠胃不舒服了,肛痔也几乎不发作,当然,如果是碰上逢年过节,酒喝多了,或者饮食太胞,或者肚子着了凉,还是会隐隐不适。
随着对中医的理解以及对心身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更增添了笔者对“脾胃病温通为补”观念的信心。笔者就向身边有胃肠道不舒服的亲朋好友灌输这一理念,只要接受这一理念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没有效果不好的。
3.“胃以温通为补”之理论渊薮与逻辑论证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温通为补”理念提出的古今中外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线索。
3.1胃气是陽气
中医认为胃的第一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这两个短句让我们很容易想到煮饭烧菜的锅子。历代中医中也不乏这样的比喻,比如《医述》曰:“陽气之于胃气,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胃气从宣发处见,虽是宣发,只有其体;陽气从包蕴处见,虽是包蕴,用则无穷。究而言之,陽气即胃中所秉之气,犹夫火之云热也。火性热,故釜底热,则釜中无火之处无不热。火不能化,一切之非火而为火;而火性之热则能化,一切非热而为热。故谷气足则胃气充,尚是后一层事,而陽气充则谷气化,实是先一层事。犹火将欲化彼之非热而为热,自不得不先化此薪之非火而为火也。”
这段话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了胃的特点,胃气是一种陽气,有腐熟水谷的功效,陰气显然不具有这样的功能,既然是一种陽气,如果遇到寒冷的环境,显然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有一句话说得好,要以物暖胃,而不要以胃暖物,告诫的是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也是要求保持胃以适当的温度。
《脾胃论》所论的“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由生也。”以及“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这两句话全面总结了导致胃病的原因。对照今天的西医教材,其阐述也都离不开上述内容。饮食不节,主要是饱食无度,寒温不适,其重点则在于“寒”。情志不畅,则容易造成肝气犯胃。明白了这三个致病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就成了自然之选。
3.2胃的“脾性”
各个脏器都有不同的“脾性”,这在一些持还原论的人士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实情就是如此。不仅是中医观察到这一现象,实际上西医也观察到这一现象,比如,肝脏的代偿功能是最强的,心脏的节律性、力量是最好的,肺脏是最“娇弱”的等等。同样,各个器官对温度、热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男子的睾丸,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的环境中,否则其精子就不能存活,大脑这样的重要器官对温度也很有讲究,如果温度太高,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等情况,所以对高热不退的病人需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这里,笔者还想作一种哲学上的思辨,提出一种猜想,睾丸这种部位,是陽气极胜的部分,因此反倒需要陰柔的环境来平衡,而胃的部位正好相反,永远处于一种潮湿、陰冷的环境,所以需要陽气的振奋。而像子宫、卵巢这种地方,是陰气聚集的所在,与胃肠道的解剖位置靠近,有与胃肠道一样的特点,就是喜温恶寒,所以中医常有宫寒不孕的理论,治不孕,月经不调,也可以也应当多用温通的方法。
4.论胃病的中医防治
4.1防治均要用“暖”法
对胃病的治疗,必须掌握“暖”这一大法,“暖”法有从外的暖,也有从内的暖。从外的暖,从预防方面,如同上文所言之穿衣盖被,避免着凉,治疗措施则有热敷、艾灸等等,从内的暖,就是要吃热的东西,禁忌冷饮,如果要做治疗,则需要选择一些和平偏热性的药物,《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总之治胃之法,全在温通,虚则必用人参,药味皆属和平。”养生的原则和治疗的原则是相通的。
4.2即使是陽证,也要用“暖法”
胃病刚发作的时候,也会呈现一种陽证的特点,对此,古人也有所观察,李皋创制补中益气汤,经受了数百年的临床检验屹立不倒,中医医生无人不晓,而其遣方立法的宗旨却在甘温除热法。“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陽,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温何以能除热,最根本的原因也在于脾胃病的大热之象正是“虚”,是“陰证”,所以还是离不开“温法”。
补中益气汤由*芪、甘草、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酒洗)、白术组成,而且特别强调要“温服”,*芪、甘草、人参、升麻、橘皮等皆性温,升麻、柴胡、白术等有解郁消滞的作用。
4.3药物如何能“保暖”
“温通”对胃肠道患者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物理的保暖措施不管哪种文化都能理解,而对于用药物去“保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起来就有差异了,因为药物本身的温度就是自然界的温度,又如何能让人体保暖呢?
中药理论有性寒、性热这一说法,“寒”、“热”的本质在哪里?“寒”与“热”一部分是可以直接尝出来的,薄荷、大*等一尝就有凉爽感,干姜、附子等则给人以温热感,一部分可以直接“看”出来,为什么有暖色调和冷色调之分,红茶与绿茶,一热一寒,看看就知道。
另一些中药如人参通过尝和看并不能感觉到温热,又该如何理解呢?实际上,这类中药一般是通过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供应等让人体的产热增加。而寒凉药则相反,常常可以抑制代谢。
所以,服用温性的中药可以改善胃肠道局部的血液供应情况,减缓炎症反应,起到和物理保温类似的效果。治胃病用寒凉药,如*连、*柏等,跟西药的情况有些类似,短期效果也有,但长期则不行,所以临床上许多中医也都提倡尽量少用寒凉。笔者认为,相对于“证本质”的研究,“寒热本质”的研究将会容易得多,搞清楚寒热的本质,从干姜等热性中药中提炼一些能代表“热”的东西,可能对治疗胃病有明显的帮助。
补记:就“温通”疗法,笔者专门请教过朱抗美教授,对此,她在临床上也有这样的体会。她看的病人中,有许多是胃肠功能不好的,舌苔厚腻、偏*、甚至大便秘结的,用普通的化痰祛湿清热中药方剂常常效果不明显,而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一味干姜,情况往往大为改观,可以很快地将厚腻*苔化去,让大便通畅。笔者认为也可以作为“胃以温通为补”的又一佐证。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
兰洱延馨饮(梁剑波)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处方:佩兰10g延胡10g普洱茶5g厚朴5g炙甘草5g素馨花12g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养陰建中汤(姚奇蔚)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陰不足型萎缩性胃炎处方:北沙参30g石斛20g怀山药30g焦山楂30g桑寄生20g玉竹20g青黛10g白芍10g浙贝10g功效:有养陰建中之效。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15分钟服取药液约ml。滋胃饮(周仲瑛)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为主症。处方:乌梅肉6g炒白芍10g北沙参10g大麦冬10g金钗石斛10g丹参10g生麦芽10g炙内金5g炙甘草3g玫瑰花3g功效:有滋养胃陰,舒肝柔肝之效。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陰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甘化陰,足资吾等效法。健运麦谷芽汤(赵棻)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处方:麦芽30g谷芽30g内金15g山药15g*参10g甘草5g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沙参养胃汤(李振华)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陰虚者:处方:沙参20g白芍20g麦冬15g山楂15g石斛15g知母12g花粉12g内金10g丹皮10g乌梅10g陈皮10g生甘草3g功效:养陰和胃,理气清热。和中消痞汤(李寿山)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处方:*参15g丹参15g蒲公英15g白芍15g制半夏10g*连3g甘姜3g炙甘草6g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脘腹蠲痛汤(何任)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N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内脏植物N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处方:延胡索9g川楝子9g生甘草9g乌贼骨9g制香附9g沉香曲9g白芍12g蒲公英20g台片6g功效:有缓解脘腹疼痛之效。加味香苏饮(董建华)适用于胃胀痛为主之胃炎患者处方:苏梗6g香附6g陈皮6g毕澄茄6g枳壳10g大腹皮10g香橼皮10g佛手6g功效:有理气和胃通降之功。安中汤(张镜人)适用于胃炎有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等症有可随证加减。处方:柴胡6g苏梗6g六曲6g炒*芩9g炒白术9g香扁豆9g炒白芍9g制香附9g炙延胡9g炙甘草3g八月扎15g香谷芽12g功效:有调肝和胃,健脾安中之功;故明“安中汤”。加味*连温胆汤(谢昌仁)适用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窦炎属痰热中困胃失和降者可随证加减。处方:陈皮6g枳实6g竹茹6g*连2g姜半夏10g茯苓12g甘草3g功效:有苦降辛通,化湿和中之效,1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并可随证加减。温馨提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