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是一个从敌人走向盟友的过程,其根源在于主导美日结盟的美国对日文化心理认知的转变。这种转变萌芽于战后美国文化帝国主义膨胀带来的温情主义泛滥,在其背景下"日本是可改造的"理念主导了美国对日占领*策的制定与实施,而崇拜与屈服于强者的日本传统则进一步坚定了美国以和平方式改造日本的信心,并最终在占领结束前夕与日本正式结盟。战后日本社会的"美国化"不过是一种假象,随着日本国力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反美情绪在日本社会迅速升温。美国在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被迫开始重新评估美日关系的定位,并由此形成了奠定战后美日关系基调的"平等伙伴关系"。"平等伙伴关系"确立的本质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向美日文化二元并存的转变,标志着战后美国尝试在文化上改造日本的失败与美日同盟互信基础的缺失。究其根源,美国对日占领改革及文化改造对于日本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层的制度,并没有触及决定国家身份认同更为根源性的文化传统层面,这也正是战后美日矛盾与冲突的根源。
关键词∶美日关系国际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牟伦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战后日本国家重建过程中的对外文化战略研究"(编号∶20YJC);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含中国抗战)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及研究"(编号∶∶16KZDO20)。
来源:日本学刊年第6期
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是一个从敌人走向盟友的过程,而美国在心理上将日本视作"可靠"盟友是这一转变过程的前提。福斯克的冷战文化起源说认为,极度膨胀的文化帝国主义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根源。作为战后美国冷战战略重要一环的美日同盟的形成同样适用于"文化起源说",即日本是可以在文化心理上被改造的,美国对日的这种文化认知是战后美日同盟形成及发展的根源。但这一认知被20世纪50年代后期日本国内爆发的反美主义证明是战后美国高度文化自信的误判。最终,美日同盟从美国最初构想的美国文化价值观为基础转向美日文化价值观并存的"平等伙伴关系"。美日同盟看似进化升级,实则丧失了同盟最为重要的共通身份认同基础,而这是美日关系冲突的根源。正如亨廷顿所言,缺乏共通的文化价值观基础是美日关系相比欧美关系的最大差异,也是美日关系最大的障碍。因此,战后美日同盟是构建在现实利益考量妥协基础之上而欠缺身份认同基础的"想象的同盟"。
战后美日同盟起源的相关研究集中于美国对日占领*策的阐释,虽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