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择一物,守一世
访北工大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创建人捐赠者
董天午教授
校友董天午
董天午教授简介
董天午,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退休教授,自年-年已在北京工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年。享受国务院*府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三项。曾被连聘六届北京市人民*府专家顾问团顾问。曾任北京工业大学老教授协会副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理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杰科技开发研究院机电一体化研究部主任。曾获中国老教授协会颁发的老教授事业贡献奖。退休前后为中国科技馆、山东省科技馆等完成科技展品八项,为科普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董老师以其个人捐赠的件藏品,在学校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以下简称微特电机博物馆)。后续仍持续捐赠所藏,协同其他组织和个人的部分捐赠,现馆藏品已达余件。而今,董老师也为其可持续发展无偿工作了十个年头。
历数过往,董老师因工作勤勉,勇于突破,在各个阶段均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荣获各种荣誉和嘉奖。年获得北京市高校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年获得北京市“创先争优”优秀*员称号;年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离退休年干部“乐为之星”称号;年获得中国老教授协会“开拓进取为人师表”的先进个人称号和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老干部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获得中共北京工业大学委员会北京工业大学教工优秀共产*员标兵称号和国家老龄委颁发的年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等众多荣誉。
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全景
前言
踏入位于人文楼地下一层的微特电机博物馆,见到了已是满头银发,亲切慈祥的董老师。眼前这位早已过了耄耋之年的长者,面容和善,笑容亲切随和,似乎立刻予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董老师今年已是86岁高龄,这位入*38年的老*员,如今已为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整整服务了60年。在引领我们参观这座凝聚着他一生心血的博物馆的过程中,面对那些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收藏故事的各型各类展品,董老师如数家珍般的再一次做起了热情的义务讲解员。听着这位面带笑容,宽厚舒缓的老者,以温暖的语调为你进行专业的讲解,似乎很快让人忘记了对方早已过了耄耋之年。他对讲解的那份专注,对收藏的那份执着,以及对来宾的那份尊重,皆会使人真切的感受到一种纯净真挚的品性所能带给人心灵上的一种撞击。
望着他满头银发,步履已有些迟缓的背影,那一瞬间,忽然觉得老先生似乎在以一生的追求做着堪称圣者的修行,在世间人心大大书写着‘居于中正,仁厚宽和’这几个字!令人敬仰之余,也予人无限的深思。
1
工作经历
投身科研忘我工作
工大建校伊始,董老师作为我校较早的一批教职工,即投身于学校的初创工作。他本身学机械专业,又在工厂工作过,有着极强的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当时,由于教学条件和经济条件不足,他就自己制作教具、模型授课。至今,一些他特制的教具仍被学校保留收藏。
谈及建校初期的科研经费,在董老师和同事们的记忆中,他们的制图教研室曾结合教学进行科技实践为企业服务,所获的经费报酬,全部上交给学校,这也成为学校的第一笔创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两个项目都与董老师直接相关。其一是当时国家进口捷克的无轨电车,维修配件进口价格昂贵,电车公司与学校签订合同,由董老师负责结合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一次全部零配件的大测绘。最后,由董老师整理绘制出正式图纸交付给企业,得到了好评。第二个是对北京火柴厂进口的老式火柴加工机进行改造设计,他负责总体设计出图,最后制造出的机器,曾出口非洲国家。该项目的成功,为学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积极的影响。
在节假日和停课期间,他又进修了一些电工、电子技术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恢复正常教学后,便开始了跨专业方面的科技合作。如当时“老三系”的一项*工项目,就借调董老师支持帮助解决一些电子仪器方面的结构设计问题。物理系的老师要搞多线扫描高速激光打印机的技术,已进行了初步的试验,之后由学校科技处组织跨学科的合作,并在科委立项,由董老师负责科研样机,并组织物理、机械、光学、自动化和机械厂等单位专业人员大会战,很好的完成了这项攻坚任务,最终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之后,又经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剩余的主电机等三台电机现已入藏微特电机博物馆。
董老师博学多才,又具有多学科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8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学校科技处成立了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技术研究室,由董老师担任主任。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全体师生通力合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指导研究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先导,专心于科研,做出了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如汽车尾气净化器的成果,获得了布鲁塞尔国际发明展的金牌;另一个风电——光电互补发电系统项目,之前只是一个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成果,之后申报立项为国家部级项目,经过三年的考察、改进、研发,最后在云南的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的一个乡村落地建成,给当地老百姓带去了光明,使得村庄不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局面,取得了很好的实际应用效果,经部级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获得专利)。
在一次国际能源研讨会上,大会主席美国夏威夷大学自然能源研究所专家耐尔先生,对我校研发的风电-光电互补系统项目很感兴趣,提出合作,由美方提供光电池(当时国产效率较低),我方提供发电机和蓄电池,并负责总体设计和安装调试。项目选址在京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一个山区旅游景点“白云古洞”,无偿为他们提供电能。美方耐尔先生亲自出席,董老师带领研究生一起参加,经过两天的艰苦奋战,成功的为该景点供了电,得到当地*府和百姓的一致赞誉。
在与夏威夷大学耐尔先生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该学校正在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当时我国很少单位对此有研究。因此,董老师率领团队又开始与之在这个高新项目领域进行研究合作。美方提供了一辆他们自己由道奇小轿车改装的电动汽车,有双方对该车进行完善改进,在可以稳定运行后,经北京市交管局试车审定合格,免费发放了科研实验用车的特殊牌照和驾驶证,之后我们进行大量的实验,先后采用了美国生产的铅酸动力蓄电池,中国产的动力电池镍铬电池和镍氢电池。在教委立项完成小型车载充电机,还建成了国内首个太阳能充电站,提高了蓄电池的寿命。左铁镛院士在调任工大校长之前,在其任职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的时候来工大指导科研工作,学校开着董老师所研究的电动汽车接来的,左铁镛院士对此很感兴趣,在大会上做报告时还特别提到,“我们做科研就要像董老师学习,将科研落到实处”。
年北京市第一辆有牌照可上路行驶的电动汽车(我校与夏威夷大学合作研制)
董老师研究的电动汽车还为我国两家较大的企业服务,测试新型动力电池跑车试验。一是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研发的“镍-金属氢化物”电池进行全面的跑车测试,并签定了合作协议。通过昼夜测试,成功的完成了测试任务。在之后召开的庆功大会上,有色院特别邀请我校左铁镛校长参加大会。第二件是为天津和平海湾蓄电池公司研究开发新型动力电池,并用北工大的电动汽车进行跑车试验。在试验中,董老师亲自随车。试验成功后,董老师得到了天津市领导的亲自接待,以表示感谢。
这两家企业的测试任务完成后,都得到了国家科委的立项,并支持产业化。在每年一次的北京市主要领导接待慰问专家顾问团成员时,当时的胡昭广副市长还在会后亲自试开了董老师的电动汽车,并表示了赞赏。
以身为教培育英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工大进校较早的一批教职工,董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真正的做到了言传身教。因为有着工厂实践的经验,凭着过硬的本领,他带领学生去机床厂实习,在车间亲自动手演示教学,和同学们吃住在一起。
指导学生研制的太阳能电动三轮车
谈及董老,当时的学生们都很佩服,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在学生眼中,董老真正做到了“身怀大爱,心系学生”。在科研经费紧张时,他就拿出自己的经费,给学生买零部件等科研材料,在他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研究开发了一辆可调节跟踪太阳的太阳能电动三轮车。
为学生亲手制作的电风扇
夏天的北京热似火炉,他就用自己收藏的小电机制作成当时市场上都买不到的小型电风扇,给学生宿舍带去风凉。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所研制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互补”项目时,重要部件都由老师购买,其他方面则废物利用,完成后又成功立项国家部级项目,经部级鉴定为居于当时国内领先水平。
风力-光伏互补发电系统
即使退休之后,董老师依然热心于科技宣传活动和辅导工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借助于微特电机博物馆这个平台,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并获得了众多成果和荣誉。
董教授和博物馆其他老师共同指导研究生课题研究
部分荣誉证书
建馆至今,董老师通过科委立项,带领学生自己研制各种互动展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前后共获得9项国家专利。如今,自制的磁悬浮列车、飞轮电池等展品已成为观者最喜爱的几个互动项目。
电螺旋桨驱动的永磁悬浮列车
手摇发电供电的多种灯具能耗对比装置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上述例子不胜枚举。在同学们心中,董老师亦师亦父,照顾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些慈行善意都对学生之后的为人处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后生贤达,恰是师者梦寐以求之寄托。教学科研50余年,董老师早已是桃李满天下。董老师以其一言一行,言传身教,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弟子们。深受董老师的影响,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更为重要的是承袭了他勤恳做事,克己奉公的奉献精神。
如今,很多学生早已“功成名就”,也在竭尽所能的以自己的方式来助力学校发展和学弟学妹的进步,以此来回报母校,回报师恩。交谈中,董老师特别提及三年前,几位毕业多年的研究生回校参观微特电机博物馆,振奋之余,看到老师那个老掉牙的座椅,就悄悄地共同为董老师订购了一台电动按摩座椅,以表心意。曾经为母校捐赠了百万设备的孟繁明校友再次谈起恩师,也曾动情地说道:“作为老师,董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让我终生受益的是他的公益之心和慷慨助人的奉献精神,这个对我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由此可见,精神上的传承,或许才是最久固的联结和师生一场最为珍贵的印记吧。
竭尽所能贡献社会
在本职工作之外,社会兼职也是董老师严谨对待的一项事业,及至退休之后,董老师仍然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余热。
年为振兴北京市的工业和科技发展,北京市组织各大高校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组成了北京市人民*府专家顾问团,旨在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董老师被聘为机械顾问组,并连任七届。专家顾问团每年经常去企业调研考察,献计献策,帮着解决问题。曾促成北工大与机械局下属的北京蓄电池厂联合开发新产品-免维铅酸蓄电池,不仅获得市科委的经费支持,还获得了北京市两项科技进步奖。
董老师还多次应邀参加国家和市部级有关电动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项目论证、评审、鉴定等工作。年,参与中国科协对全国各地科技馆巡展项目进行评审验收。年,中国科协委托北工大为新建的中国科技馆建设方案进行评审,学校指派董老师参加,为其改善方案提出了几十条建设性意见。
多年以来,董老师还一直热衷于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早期曾被指派为北京一些中学的校外科技导师,热心为学生作科普报告。还曾经将当时刚研制的电动汽车开进校园,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董教授指导中小学生,为孩子们作科普讲解
退休前后,董老师已成为中国老教授协会的较早的骨干成员之一,几十年来,他一直在竭尽所能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
收藏的历程
缘自兴趣,收藏成为一生挚爱
收藏是一种喜爱。大多数收藏爱好者的收藏行为大多起源于对一些事物的特殊爱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种爱好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机缘巧合之下,慢慢的就变成收藏者,及至痴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收藏是一种传承,收藏可以让各种文化之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机械专业出身的董老师痴迷于收藏各种电机。年,董老师收藏了第一个电机,当时只是一种无意识的举措,还不能称为收藏,只是单纯的因为喜欢它。有意识的想要进行电机的收藏要从“风光发电互补”科研项目的获奖开始,该研究成果所用的电机保存下来,续写了真正意义上收藏的开端。节假日和学校停课期间,董老师有较多的时间进行收藏,当年无论严寒酷暑,董老师都会骑着自行车,走遍北京城的18个废品收购站和国营物资积压仓库及无数个地摊儿,只为心中那份对电机的热爱。
董老师回忆道:“当初机缘巧合之下,在天坛内的斋宫发现一个*用废品物资处理店,发现店内竟有一个二战时期美国生产的*用通讯人力发电机,董老师便不惜几十元钱买下,比当时半个月的工资还要多。收入囊中之后,像捡到宝贝一样的兴奋”。或许,这大概就是收藏家所殊于常人的快乐所在吧。目前,经研究确定,此藏品已经成为微特电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镇馆之宝二战时期美国*用通讯人力发电机
董老师一生勤俭朴素,但是在遇到自己喜爱的电机时,可以不惜用较高的价格去购买收藏级的电机。作为一生的选择,董老师对电机收藏的这份坚持与笃定,常会令人肃然起敬。
微型特种电机群藏品
一生所藏,创建工大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
几十年来,董老结合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出于对微特电机及相关产品的喜好,进行了大量的收藏和研究,收藏数量超过余件之多,年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领发的“收藏各类微型电机数量之最”证书。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几十年的收藏,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但他为此不弃不舍,在付出中也收获了满足和快乐。董老非常珍爱这些藏品,但他更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启迪人们在科学实践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激励人们热爱科学,勇于开拓创新,尊重科学实践的成果,并促进其延续、传承和发展。
董教授接待科技工作者和留学生参观团
四五十年代美国航天用电动机
五十年代苏联的微特电机
作为一名毕生为工大发展奋斗的老教师,董老在50年校庆之际,决定将自己的所有收藏捐献给学校,以表达对工大深深地热爱,以及对学校未来发展最良好的期望。问及捐献缘由,董老说:“可能对于收藏者来说,这个过程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心里明白将这些藏品捐献出来,交给学校才能更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些电机的价值。”
年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揭牌仪式
在学校、市教委、市科委、市科协及相关师生友人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让这个名闻遐迩的电机博物馆在近年不断地发展壮大。除了董老个人捐赠的余件机电藏品,汇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工大师生的捐赠,现在馆藏品已达余件。对于这样一个国内机电收藏界颇具影响的博物馆,著名电机专家,中国计量大学前校长董治长年参观电机博物馆题词时真诚地写下了下面这句话:“集多年莘莘收藏之结晶,转化为大众公益博览,是收藏着心境的跃迁,藏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展出岁月延绵得以不断提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淳生院士给博物馆题词:“这是一个电机的宝库,是无价之宝,向创造人学习致敬”。
董教授亲自接待中国科协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参观
不同年代国外电机藏品
永磁发电原理装置发电机和电动机可逆性装置
教学模型用电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如董老所言,时间总是让人遗忘很多,但总该有些东西留在人们的心里,历史如是,往事亦如是。余台来自世界各地,见证过无尽风雨的各类电机陈列于此,他们此时无声,更胜有声。董老努力用他那双苍老的手,抹去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让他们依旧在这里转动、摩擦、再转动,述说着一个个平凡却不平庸的故事。时间更迭,但它们没有被人们遗忘,仍在继续发光发热。
虽然身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但科学的本源是亘古不变的。隐藏在每一件藏品背后的科学道理和普世的科学精神,以及承载的历史与文化,都已成为一所博物馆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或许,也是创建这所电机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吧。
北京工业大学建校60周年捐赠仪式上获颁捐赠证书
后记
在工大建校60周年捐赠仪式上,董老师再次将件(先后总计件)个人所藏交付自己工作服务了一辈子的北工大,了却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董老师一生为科学着迷,在他心中,如何让自己的终生所藏真正成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利在他人的事,无疑已成为最要紧的事。(此处排版误致语句重复,敬请读者略过:让自己的终生所藏真正成为普及知识、传播文化、利在他人的事,无疑已成为最要紧的事。)能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打造一个广泛了解机电产品及其发展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教育平台,已被他视为体现自己收藏品价值的最好方式。一路相伴,一生的守候。时光辗转,那些静默于展架上的琳琅满目的机电展品,已经成为旧时光的见证者!一件件凝聚着收藏者心血和情感的藏品,如今,似乎已成为最能读懂他这一份切切心怀的旷世知音,更成为他毕生的寄托与牵挂!
耄耋之年,似已垂垂老矣,但如今已八十六岁高龄的董老依旧无偿的为博物馆悉心打理着每一件展品,十余年来,风雨无阻,几乎从未缺席。我们在采访他的时候,他唯一的心愿是希望借由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这个平台,继续科普教育的使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传承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塑造大国民众应有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仁心宽厚,知行合一。无论是治学育人,还是为人处世,董老以其一生的慈行善意,大美人格,生动的诠释着重义守诚,仁爱忠厚的中华传统美德。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作为老一辈工大人,董老深藏在心底里的那种纯净和善良,那份居于熙攘喧嚣之外的淡泊与宁静,那份沉浸在一生挚爱的事业里的笃定与执着,都值得后辈工大人奉为楷模!
择一事,终一生;择一物,守一世。董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坐落于人文楼,展厅面积余平方米。年9月庆祝建校50周年之际,学校退休教师董天午教授将自己几十年搜集收藏的由19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各种微型特种电机(电动机、发电机)余台(已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全部捐赠给学校,并在学校、市教委、市科委和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北京工业大学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于年对校内外正式免费开放。
展馆共划分为四个展区,包括微特电机陈列展区、微特电机应用陈列展区、与电机相关的互动展区、多媒体演示展区。馆藏电机中既有文物收藏级的电机,也有现代高科技的新型特种电机,如世界二战前后的*用电机,现代的超声电机和直线电机等。经过几年的提升建设,扩大了展品数量至余台,专门研发了具有高科技、创新性、新颖性和趣味性的应用电动机和发电机互动展项20余台套,其中9项展品获得国家专利。
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为我校相关专业的有关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为大中小学学生有组织地进行科普实践教学,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每年还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组织的科学嘉年华、科普博览会、科技巡展和学校科技节等,至今已接待本校师生、大中小学师生、国际国内各界人员余人次,受到各方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微特电机科技博物馆被北京市科委、市科协授予“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并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被学校授予了“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微特电机实训室”,年加入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年被市关工委授予“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年加入了“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据检索我馆已成为全国高校乃至全国唯一的一所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微特电机博物馆,是我校和社会公认的一个亮点。
访谈:北京工业大学校友总会
撰稿:聂金全丁春豪(信息学部)
排版:余越
编审:聂金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