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仓
(一)村名乱弹尧头地沟壑,圪?一窝窝。
锁头最浑壮,雄踞西北角。
站在灵上望,视野八方阔。
东北顺墚上,大道有古辙。
洛河乾巽切,五行独水缺。
这几句村谣说的就是我的家乡尧头镇锁头村的地望形势。
尧头镇是澄城县中梁南沿滨河(北洛河)一块整片的*土丘陵沟壑区,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国家认定为山区(乡)镇。民间传说共有九十九个半圪?。圪?者,是*土区典型地貌形态之一"峁"的一种叫法。峁是由*土堆积,顶部浑圆,相对高程在二、三十米到一百多米,圈层塔状梯田层层环绕,埝畔犹如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在整个尧头地区,只见沟壑间不时突起土丘或石岗上覆深厚丘状*土,形成的数十个这样的单体峁无序排列成群,就像一只摆满了圆馒头的屉笼。锁头村就是位于尧头地区西北部的一个最高大的圪?上,其顶部东西长约五六里,南北宽二三里,它既是一个大峁,又可称之为小塬。号称尧头的“西北高原”。海拔在七百米左右。从四周看锁头,颇像城墙上的垛一样,故得名"垛头"。这个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锁头地形地貌特点,顶平如几,土木两字各横竖撇捺,恰似其西部、南部纵横交错的沟壑。民国二十八年(99年)因当地同音讹为锁头,锁子头,亦有写作锁(无金字旁)头的。村庄座落在塬上西部面南凹形地带,出门向周边都是趟沟下坡。一条大道沿村后贯通东西,东北顺小耀显、放车圪?墚脊先伏后上,通往县城。村西下十里蜿蜒曲折长坡,经曹村西北三里三眼桥过洛河而达白水、蒲城界。三眼桥建于民国十一年(9),是陕陆*第二混成旅旅长高俊利用河道中三块天然礁石而建。有了三眼桥,这条大道对沟通两岸三县的交通往来作用愈发重要。直到一九七六年七月澄三地方公路修通,位置才被取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办三眼桥硫磺矿有全县唯一一辆道奇卡车在此道上跑返,村中谁家来了亲戚娃,首件事是站在路旁候看杨志明开车经过。据《陈赓日记》所记,一九三七年八路*东渡*河抗日,一二九师殿后开拔,十月三日当日由蒲城上王庄,经雷村、三眼桥、一部顺此道到达县城。经过我村时,曾有骑马官兵在村东头店院我祖父杨玉楼开的车马大店里歇息饮马。杨计生二弟杨黑儿随*而去,后牺牲在抗日前线。后家人曾收到人民*府颁发的烈士证书和烈属牌匾。四弟杨振起参*北去延安。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解放*在壶梯山战役中歼敌三十六师大部,在锁头击溃敌旅留守白水的一个团。残敌逃往白水,在村西船娃峁上向村中发射来一发炮弹,先是落在杨家槐院西头院大房上,滚下来掉在东邻杨俊明家院中,时家人正围在一起喝汤乘凉,炮弹爆炸造成数人死伤。这是蒋匪*在我村造成的一笔血债。当天杨振起以解放*营长身份带一排战士驻在村里,见乡亲被炸,一怒之下枪毙了几个蒋匪*俘虏,违犯*策被降为连长。后听说解放大西北时己升任团长,家中曾有他戎装照片,惜后无联系。据老年人讲,敌三十六师北上进犯边区,就是从这条大道走过,又沿原路溃逃下来,村民避逃四散,匪*在村中四处搜掠,家家被弄的狼籍不堪。白正春家中刚贩下一驮卷烟,损失殆尽。我家蒸酒用的大铁鏊子(匪*做饭用)也是从村东玉皇庙中找回。
曾经的三眼桥
这条大道经年行人走车,雨水冲刷,在村东形成槽状胡同,将塬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叫北埝,南部叫灵上。这是全村唯有的平地。共约五百来亩。全村共有可耕地89亩,其余二千多亩都是沟坡地,支离破碎,耕作非常艰辛。灵上地不仅高平,而且人居其上,如站在城垛上一样,眼界很开阔,周遭地平线上,桥山、五龙山、华山、中条山、*龙山历历在目,青翠如屏。杨虎城陕*中条山浴血,炮声可闻,烟火可视。华山峰岩被夕阳映照,金光闪闪,村民呼做"华山放光"。北洛河从西北向东南切着这块大土塬流过,谷深水急,发大水时节,洪峰从三眼桥桥面上溢过,吼声如雷,各村都能听到。由于沟深水低,锁头峁(塬)上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别说水浇地了,好多年份人畜饮水都是困难,吃水要下沟往返四、五里去挑。村里学校每星期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肩挑手提去山泉汲一次水。生产队大牲口午后都要被赶去饮一次水。对水的渴望,是锁头多少代人的煎熬。
图:锁头地形示意
(二)老村白描据县志记载,锁头村成村于明代万历年间(设以万历八年,即年)距今已四百四十年矣。清代属西乡闰东里,民国廾八年(99年)属洛润乡第十保,一九五零年为四区(正西区)一乡。老村庄自北向南,由上而下摆成东西四排,先是上槐院,又叫杨家槐院,几全是杨姓居民,只东头一户姓李,西头两户王姓兄弟。前面是腰槐院,又叫张家槐院,张姓为主,西头有一户姓任,两户姓李。再前面西段和庙圪?间是大涝池,东段崖下住几户张姓,叫后湾。顺涝池沿下一大坡,是低下槐院,又叫白家槐院,有白、杨、张三姓。
据杨家家庙碑记,杨族自明初迁居澄邑,垛子头杨氏之始祖杨克己先居村南卓子沟,筚路蓝缕,开拓家园。杨家槐院主体为其三男杨雄之后脉。主要分为三大支,东头院、当中院和西头院。在我们记忆中,都是上尧砖挂面子,花墙成丈高。东西对碰小尧,中院大房贯通,脊兽飞檐,木刻屏风,字匾高悬。前院东西厢房,高背大厦,纳门窑洞,砖雕门楼。东头院门楣砖刻“风怀淳厚”四字。当中院刻的是“春为邻”,西头院的是“谨出入”。依稀财东气象。另有几家和住在白家槐院的杨姓为杨克己次男济民后裔。迄今已传十八代人。
张姓居民据家谱载,张族自山西洪洞迁来,第一世张天极,字峻宇。坟茔在张家庄(张卓)村南路西。迁锁头时先居村西寺坡下烂尧科,同样艰难困苦,日积月累,终成规模。村中张姓居民皆为其后,迄今已有二十八代。
为什么张杨二族初来锁头不在塬面上安居建庄呢?据传说那时灵上所有平地都是大耀显村官宦之家所有。查县志知,耀显人孙士鸾,明泰昌庚申(60年)恩贡,西城兵马司副指挥使。其从弟孙士髦天启二年(6年)进士,任户部主事,密云道佥事。又士鸾子孙铉,崇祯中选贡,德安府通判,延庆知州,永平府同知。两代三官,显赫一时,广置田产,看上哪块地亩想买,业主须无条件满足要求。杨家槐院正中洞洞以东全为孙氏地产。士髦崇祯末年殉难。明亡清兴,家道衰落,世事沧桑,成了今天区划。张杨二族大概至清初才发展到塬上。前两年,村民杨秋民新村院中雨后陷坑,清理后现墓砖文字知是孙家旧坟,可为佐证。锁头村落建造与北方历史村落布局理念并无二致,修建有好多庙宇。村东洞洞外有一玉皇庙。庙东顺寨子峁下去沟底还有一土寨围子。庙圪?上有马王庙、土地庙、牛王庙。庙下是杨氏家庙,紧西邻还建有戏楼。后湾有张家家庙,还有一座娘娘庙。那坡下面洞沟沿还有一座药王庙。村西塬头庙院称寺,却不知寺名是何,上一小坡进门洞,院中有一座大殿,祭祀关公。殿后一棵高大柏树,上悬一铁钟,据传明清处理村务,即"摇铃上寺抱柏树",将作奸犯科者梱在柏树上惩罚教训。再后面窑洞供奉姜太公,里有一石碑"黑明光",似已通灵,能照妖避邪。这些经文革风暴老村在时己荡然不存,今说无聊。我觉得有两处值得书上一笔。一是寺内解放后即改设学校,校董为张立锁、杨有良、白书儿三老。教师吃派饭,满三年调离送一条羊毛毡。村校从小学一直发展到七十年代的七年制带帽初中。大殿中塑有关云长"夜读春秋"神像。周仓持刀侍立于旁。此刀铁铸,后落于一村民手中,重有八十余斤。被改为大教室,课桌就摆放在塑像座前,现村中花甲以上者都是在这里发蒙识字的。窑洞姜太公庙是教书先生宿舍。六六年红卫兵破四旧,塑像尽毁。拆除所有庙宇在后面修了五孔大窑洞作为教室。陆树铭说,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文圣孔庙也只是一县一所,而武圣关庙却是每村都有,从这里看当言之不虚。还有一处是家庙。杨家家庙那孔大窑,长宽高已无记,反正那些年在里头召开全体村民大会,高大敞亮,未觉狭促。据说在全尧头大窑中排名第二(第一说是在镇上,大到能七家同时在里面碾场)。后湾张家家庙两孔窑洞也不算小,合作化时期,社里作粮仓用,从窑背气眼一个灌满了大麦,一个灌满了小麦。白姓村民,据说是从尧头白氏分支而来,具体年份失据,在锁头也己经七八代人了。
李姓叔侄几户分别为解放前两年和一九五二年从河南郾师迁来;任姓是从河南长葛迁入;王姓据说是从山西王家大院迁移过来的。
一九八二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村共5户,65人。算上西锁头6户,7人,全大队共6户,人。老村记忆最深的是称"槐院"名符其实,四条槐院家家门前有槐,最细的也一个人抱不住。只我家门前是棵大皂角树,径粗需五六个人才能合围,中空可钻进去三四个小孩。大皂角树成村庄标志,下有我家前窑设的直属县药材公司尧头药店分铺,由西高槐人惠银会老先生经营,以药全、质好、价廉闻名西乡。取药之人望树而来,不需问路。这些树的径围年轮也告诉了我们村子的历史长度。春天过后,全村郁郁葱葱,繁枝绿叶掩门庭,槐花风吹沁鼻香,树荫笼罩,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日不晒头,小雨不湿衣。可惜在一九七五年路线教育时,被尧头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白玉林下令砍光。"槐院"不再。全村上除上面说过的杨族三大院外,其余各家各户解放前后家境一般都较殷实,极少赤贫。大多数家户也是砖门楼,有房厦,像腰槐院张银定家前窑面上,就镶有砖雕方框,中间是一个丈高的福字。普遍都是砖砌窑洞小四合院,只是规模稍小一点。
村西.5公里处有大队第五生产队西锁头自然村。因位于硫磺矿东山头上,又称峁上,居民来自五省十三县,河南人居多。二零一五年后陆续迁出,已成空村,仅不多人农忙时节回来收种。
图二:锁头老村示意
(三)那年那月澄县地处渭北旱塬,靠天吃饭。尧头地区最苦,而锁头在最高圪?上,离水最远,是苦中之苦。放眼这里的旱梯田,心中油然生发对先辈的钦佩、赞叹和感慨。全村耕地中,有两块特殊的田块。主人是白家槐院杨崇喜和张家槐院张银定家。本来是走水地,主人动用人力繁工(据说干这活时每天早晨要送一草笼半晌馍),硬是把三面埝畔用木椽像筑城墙一样邦了起来,成葫芦瓢形。行雨时地里水肥不失,坡路上的雨水还有涝池溢水可从瓢把流入田中。至今仍是高产田。埝畔杂草难生。两块地上下相连,各有五亩左右,略呈方型。主人珍惜,呼做"金盘"和"银盘",视若命根。一九六三年,全县高产田块现场观摩,社县领导和农业专家发现这个总结升华,命名为"椽邦埝"在全县推广。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澄县被西北局树立为"农业战线四十面红旗"单位之一。"娃娃县长"苏忠民也受到周恩来总理表扬。
先辈村民吃苦耐劳,对旱作农业颇有经验。以苦身子扑在地里,兢兢业业,精耕细作,克俭克俭。解放初几年,匪患清除,社会进步,*通人和,村里五业兴旺,温饱殷实。一九五三年统购统销,这么一个小村竟完成了石(尧头大石,一石等于四百市斤)的卖爱国余粮任务。杨家槐院我大曾祖杨有庆一家就完成了80石,其中有民国十八年大年馑生产贮藏的糜子。因数量大,四区(尧头)*府动员全区骡马帮助驮运,分四路从县城东西南北四门入域,正逢县城集日,人山人海围观,震动全县。年农业合作社时期,带头人有张长拴、杨俊峰、杨新堂、杨建民、张孝贤等人。"灯塔"生产合作社风生水起,热气腾腾,干劲冲天,粮满仓,畜满圈。楊太娃(副业股长)带领的五挂骡马大车,拉庄稼,送肥料,下磺矿,跑运输。一路铃声。全村经济实力在尧头乃至全县都能挂上号。村上第一任*支部书记是张长拴。年他伙张玉堂、李茂堂,接手经营村西洛河边硫磺矿,取三人名字中各一字以"长玉茂"为矿山名号。年元月公私合营为县办硫磺矿。借依这资源,村上后来办了综合厂,进行多种经营,一片兴盛景象。到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大炼钢铁运动,村子周边山沟里有贫铁矿(主要是硫铁矿)脉。这里成为大炼钢铁的主战场。大荔朝邑公社人马驻扎在南畔场,省石化厅在村后沟里修造的三个土炼铁炉至今还矗在那里。折腾的结果是山坡植被砍光了,那两窑洞粮食吃完了。接下来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饭成了大问题。对村上造成两方面影响。首先是正在成长的一批青少年大都辍学。张耀斌在王庄中学上学,好几门功课都是一百分。初二快结束时,父亲送馍来了,给他说这是最后一次。他只得含泪告别学校。在校某晚,他实在忍不住,偷拔校园里一棵萝卜,刚吃几口,因同学举报被老师传去。谁知老师见他,并未多说,竟把他剩下的半截箩卜默默吃了下去,令他万分鄂然。白海峰在村中上小学,在涝池沿边埋人后"打怕怕"的火堆旁拾到两个糜子馍,到校交给老师,刘相彦老师竟独自全吃了。再就是几个在外已参加工作的人被下放回了村子。张发金年即参加地下*活动,属矿区支部成员,夜晚在西邦地埝窟窿里秘密宣誓,迎来解放即在尧头银行上班。回村后曾任过支部书记。杨保忠在供销社,回来后任过大队长。我父亲杨建中十七岁学成中医,一九五零年,在渭南地区中医进修班修业一年,在尧头卫生所行医,也回到村保健所,在合作医疗站为村民服务几十年。其徒弟张殿庆医术也好。文革开始后,农业生产更是受到极大影响。记得在97年麦收时节在场里,我们几个学生娃听杨*儿老人讲,今年又欠收了。问咋知道,他对我说,全生产队麦秸垛没你(东头院)一家的大,打粮能多?一九七三年,第四生产队(白家槐院)年终决算仅六厘钱,只得从公积金中挤出一些,凑成一分钱。一个壮劳力出一天工,挣得十个工分,只值两根羊群牌卷烟(一盒九分钱)。人均口粮0斤。第二年,新麦刚上场,一队队长杨发锁倚自己出身贫农家庭,大胆以大忙时节,要慰劳社员,以“抓革命、促生产”的名义,先磨了几袋麦子面粉,在店院架起油锅炸油糕。各队、邻村纷纷仿效。公社急忙派员灭火。还把他批判一通,撤了队长职务。他全不在乎,说我总让大家吃了几天饱饭。一九六九年,在杨家家庙安装了柴油机磨面,由杨有堂管理。一九七一年,张建平从*府部门跑下计划,从硫磺矿引来电力,在西锁头麦場安装下电动磨面机。高压电通到后沟,历两年筑成土坝。变压器、抽水机及七寸钢管线已通到村西塬头。不料七四年特大山洪爆发,"坝溃了,鱼跑了,干部群众无聊了",功亏一篑,改变面貌希望落空。成了全县有名的问题村,年年驻有工作队,瞎指挥,胡折腾。社员吃粮靠返销,饮水下沟挑,花钱愁眉梢。动不动被"割尾巴",啥也干不成。一九七五年初,公社派社办干部白海峰回村任书记,他和班子成员杨拴成,杨李盈,张孝斌,杨新创,张振荣等共同努力,八年中干了八件实事:续引低压电进村,社员免费用电;在水坝原址改建蓄水池,引水上塬灌溉00余亩土地,种植高产玉米;和善化乡联办开煤矿;添置大型轮式拖拉机和链轨车各一台;通过省财*厅领回大炼钢铁占地赔偿期票款二千二百元,购买9英寸匈牙利产彩色电视机一台,村民可每晚在杨家家庙大窑中收看电视。并修建了大队部。多项工作都是全公社第一。真正解决温饱问题,是在进入八十年代,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开始的。一九九二年,县办十五万吨煤矿在村西南沟下建成,周围布满了社办,民办小煤矿,一到晚上,村子四边山沟里灯火通明,机车轰鸣,大小运煤车辆川流不息。全村基本上都是吃煤炭饭,开矿的,下井的,运煤的,倒煤的,装煤的,依托煤矿开饭馆的,卖烟酒的,供器材的,搞机修电焊的,以煤为主,依矿挣钱。大部分家户都有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还有的是大汽车带拖挂车。村上还新开了水利沟两个矿。一九九六年及后,张俊斌、杨李俊、张*等年轻后生上位,先后由张建平又争取到各级水利部门支持,在村中建成水塔和蓄水池,引来西高槐深机井水,彻底解决了千年吃水难题。还投资三十万元修建了学校教学楼。进入新世纪来,因煤炭资源枯竭,村庄成矿区釆空塌陷区,国家*策调整,统一规划,二零零九年老村推平复垦,整体拆迁。老村未留下影像资料,故园印记只能在梦中再现,但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
锁头西沟里大炼钢铁时的土高炉遗迹
(四)人物春秋我村先辈知耕,代有"农家之望"。辈辈躬耕田亩,吃苦耐劳,唯勤唯俭。从存留的张楊二氏族谱影牒上,可看到好多代都曾延师课读,教育子弟,却因社会动乱,条件不备,居地闭塞,家无余资等原因,已知历史上科甲零记录,生员也只廖廖无几。村无鸿儒,户多白丁,人文学风向无可传。从一事就可看出这点,后沟山崖裂缝有山泉喷出,沟中藏美,煞成一景。村民竟呼其曰"老婆尿尿",虽说形象,却失文雅!
一九四七年,杨洪涛省立同州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安省立商业专科学校银行系,终于破天荒。四九年学业有成,参加革命工作,供职于西北**委员会贸易部,继入西北民族大学深造,参加宁夏土改,任职彬县人行,回澄多部门任职,最后在县纪监委专职委员任上离休。
白满堂一九四九年北上洛川入抗大分校受训,在县公安系统工作一辈子。
杨成禄,一九五零年元月参加工作,任乡*府文书,乡长。六四年五月任王庄公社副社长,六六年元月起任社长。七零年三月因病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一岁。
张双坤中学毕业,因擅长篮球运动,被驻县9煤田地质勘测队特招。村里篮球爱好者人数多,有技战术,象张建忠走到哪都是篮球队长。
至高考恢复前,全村只有中师生两名,中专工农兵学员两名。一九七八年,有了第一名本科生。进入八十年代,考入中专大学的子女年年都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村共有中专以上学生8人。还有了多名硕士,博士及出国学习工作的。从事文教科研的有总工,中、高职称。公务员中有科处级干部,有人曾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参谋长,有任省城*府机关的处长,有大型国企的*委书记。在抗美援朝中,村上有杨新楼、张发元、杨章拴、张发成等赴朝参战,杨新楼任炮兵班长,有战功,耳朵被炮火震聋。张发元任连指导员,复员后曾任大队支部书记。其他三人也都任过大、小队干部。杨彦海也参*赴南疆参加过自卫反击作战,复员后一直任村医为村民服务。建国至今全村共有44名有志青年经过解放*这所大熔炉锻造,在部队表现都佳,退伍后安置工作者多为单位骨干,有的被提拔领导。回村生活者不忘本色,堪称模范。村里有名的木匠叫杨臣怀;箍窑的大把式有杨顺景和张孝堂;乡间大厨有王录平和杨青芳等人。
(五)结束的话老事如醋,新肴待箸。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锁头——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土高坡小村,已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大变局。概括有四个方面:
一是乡村面貌大变化。从二零一零开始拆旧建新,历三年新农村成。二零一五年元月,和原耀显、曹村两村合并成大村,沿用耀显(因近煤矿,取炫耀显示繁华之意)老名,村部驻锁头。辖地囊括了整个广义大“垛头”全峁(塬)的范围,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在灵上东头修成新村部,大红顶房子在远处非常醒目。这三村在合作化到公社化初期就曾在一起,真是分合有定数。今又成大村,实力更强了,办成了几件大事,将串联7个自然村的环形公路修通。二零一四年,被县委县*府命名为“文明村”;二零一七年,被县委县*府评为“最美乡村”;二零一八年,被省四部委确定为“美丽宜居示范村”,村上又打成了一眼深水井。二零一八年被市*法委、司法局评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二零九年被渭南市命名为文明村。
二是人口构成发生了大变化。外出求学、工作、生活者越来越多,有一半多的人口在外,可算是另一个“锁头”。留守家园的人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并未停止奋斗发展的脚步。
三是生态环境大变化。如前述,大炼钢铁运动,小煤窑时期,生态都受到极大破坏。现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槐院美景再现,生活便捷宜居,有村办图书馆,广场安置运动器材,网络通畅,墙壁上有文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四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全村用的是自来水,做饭用电磁炉,好多家庭有了洗浴室,用的坐便器,巷道已硬化,太阳能路灯,出行小汽车,收种机械化,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粮为主,果药杂多种经营的格局,人住在城镇,"走耕式"种田。忙时才是农民,余时从事各业。孩子们都被送进城镇上学,村校也成了中老年妇女的民间宗教场所。全村人更加和睦,过去有“张扬不团结,白家难上坡”之说,现今聚居一起,守望相助。村民已养成锻练身体养生保健的习惯,经常开展广场舞锣鼓队等文体活动。电商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