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A.足二趾外端
B.足二趾内端
C.足大趾外端
D.足三趾内端
E.足大趾内端
2.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C.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D.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3.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
A.任脉、督脉、带脉
B.任脉、冲脉、带脉
C.任脉、督脉、阴跃脉
D.任脉、督脉、阴维脉
E.任脉、督脉、冲脉
4.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
A.少阳在前,太阳在中,阳明在后
B.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答案与解析
1.E
答案解析: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足大趾内端。
2.C
答案解析: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3.E
答案解析: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循行路线又不相同,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颊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故将冲、任、督的这种循行线路的特点称为“一源三歧”。
4.D
答案解析: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
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入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的组成见下表。
细目二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的。循行分布在上肢的为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为足经。阴阳的确定,一是根据中医理论,内属阴,外属阳,脏属阴,腑属阳,因此隶属于五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隶属于六腑、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二是根据古人对阴阳消长行化的认识、阴阳气的多寡分为三阴、三阳。经脉与脏腑有联属的关系,根据经脉联属的脏腑进一步命名,如隶属于肺脏的为肺经,隶属于大肠腑的为大肠经。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
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胶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呈现一定规律,具体表述如下:
按正立姿势,两臂下重拇指向前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分别分成前、中、后三条区线。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要点三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十二经脉之间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如《素问·血气形志》所载:“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有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可相互为用。
要点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六脏六腑相属络外,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见下表。
要点五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内端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阳胆经在大趾外端与足厥阴肝经相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如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见上图。
要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有一定规律:
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形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是: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再由肝经相传肺经,流注不止,如《灵枢·卫气》载:“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
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晓脉八条经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总督六阳经。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脉、督脉、足阳明经等有联系。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
1.统率、主导作用: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帅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如:督脉督领诸阳经,统摄全身阳气和真元,为“阳脉之海”。任脉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为“阴脉之海”。冲脉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带脉横绕腰腹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2.沟通、联络作用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其他各经相互交会沟通,也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手足三阳经共会督脉于大椎,关元、中极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之处,冲脉加强了足阳明与足少阴经之间的联系,带脉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等。3.蓄积、渗灌作用
奇经八脉犹如湖泊水库,而十二经脉之气则犹如江河之水。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奇经储蓄气血;当十二经脉生理功能需要时,奇经又能渗灌和供应气血。奇经八脉大体的循行分布和作用、临床意义见下表。
细目四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十五别络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
要点一十五络脉的分布
十二经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的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全身络脉中,十五络脉较大,此外,络脉又因其形状、大小、深浅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如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要点二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相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要点三络脉理论对针灸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络脉病候和络脉沟通表里两经的特点,可以选用络穴治疗络脉的虚实病证和相表里两经的病变;络脉理论还可用于诊察疾病,如通过诊察络脉颜色的变化,可测知脏腑经脉的相关病变;根据络脉理论,可通过针刺放血冶疗相应疾病,如用刺络拔罐法祛除络脉中的瘀积,达到通畅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编辑:六月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