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宝马在华销量仅为3.48万辆,相较于去年同期下滑42%。
同时,另一个信息也很有意思。
在九月第三周,理想汽车的单周销量高达1.2万辆,首次超越了奔驰、宝马、奥迪三大德系一线豪华品牌。
这一数据对比摆在眼前,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
BBA不行了?
中国豪华品牌终于支棱起来了?
中国豪华车的价值已经超越德国豪华车?
从年理想ONE投入市场,到年销量首次超越BBA,年轻的理想汽车做了什么?
同时,如果我们放眼整个中国的自主高端品牌阵营,新生的自主豪华品牌们,又取得了怎样的市场成就?
在未来,全球豪华高端汽车市场的格局,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理想们,只是帮BBA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汽车行业正处于变革之中。
那么,这样的变革,由谁发起?由谁推动?谁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些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
让我们把时间轴拉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彼时的全球汽车市场,其实也在经历着一场变革。一场从古典派到现代派的变革。
道奇、林肯、凯迪拉克的地位,逐渐被奔驰、宝马、奥迪所取代。而后者取代前者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后者开创出了更加现代化的潮流,用新的发动机技术、底盘技术,对古典车进行了取代。
回到今日,汽车市场的变革仍在持续。
只不过这一次,正在被革命的,是曾经的锐意进取者。
电动化的时代浪潮,已然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
奔驰、宝马、奥迪等传统豪强,时至今日,仍在守着自己的舒适区。
简单从市场行情来判定,在这三家传统豪华车企里,有哪一家真正获得了市场规模?有哪一家的新能源豪华产品真正实现了盈利?
在八月份,奔驰的新能源产品销量支柱——EQB卖出了辆;宝马的新能源产品销量支柱——i3卖出了辆;而奥迪的新能源产品销量支柱——Q4e-tron也仅仅卖出辆。
相较于BBA自家的燃油车,其新能源领域的销量数据几乎只占据了零头,可以用“不值一提”来形容。同时,透过它们的销量构成来看,BBA三大豪华品牌仍然以油车为主要销量结构。
换句话来说,这三家德系豪华品牌,其实并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不过,来自中国的“理想”们,却帮助这些豪华品牌走出了舒适圈。
绝大多数中国汽车厂商,都认识到了新能源的重要性。依托这样的认知,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繁荣。
正如同销量首次超越BBA的理想汽车,它所做的,只是把当代消费者想要获得的体验,在产品层面一点点还原了出来。
比如在早期,Q5L、GLC、X3等豪华中型SUV用户,往往会“嫌弃”他们的传统豪车不够大、油耗不够低、动力不够强、内装不够豪华。而从理想ONE开始,理想汽车便逐一攻破这些痛点问题。时至今日,从理想L6到理想L9,都成为了三十万到四十万级传统豪华SUV的“良替”。
既然BBA暂时还不想做出全盘性的改变,那从头起步的理想汽车就帮你们改变。
这样的故事,真是很好地解释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深层次哲理:既然中国品牌们,没有尝过当豪华品牌的甜头,那不如舍命一搏,去搅弄一下市场的风云。
没想到,中国汽车厂商给力、市场环境的大潮给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消费者也很给力。
这件事儿就这样,成了!
中国车企的高端逻辑,无外乎解决痛点
很多时候,我们在评价海外豪华车的时候,总会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老牌豪华车企都很高傲”。把这种概念化的印象落实在产品维度,其实也能清晰地感知。
比如在产品设计、配置规划上,很多海外合资品牌都是以“工程师思维”去造车。他们认为哪些设计好,就去用哪些设计。比如宝马在更新新一代车型的时候,不管是旗舰级的i7,还是行政级的i5,它们的设计风格都多多少少偏离了大众的主流审美,或者说存在比较大的前瞻性。
而在某些新技术的规划方面,这些品牌也普遍比较保守。奔驰与英伟达合作的高阶智驾技术,过去这么多年了,依然局限在试验阶段,并未大规模地铺开。而在国内市场,华为乾崑ADS3.0智驾技术、理想端到端智驾技术等众多方案,早已形成了竞争规模。
我们单说在智能技术方面,海外车企如何与中国车企对垒?
而这些,还不包含V甚至V高压平台、碳化硅电机、先进电子电气架构等技术。如果把这些也算上的话,从技术角度进行考量,中国车企也完全处于领先地位。
不过,在电动势看来,中国品牌们的发展向上,并不仅仅是由技术领先决定的。
真正重要的东西,在于造车逻辑。
比如在理想问世之前,市面上真的没有一款适合家用的高端SUV。从丰田普拉多到雷克萨斯GX,它们专精于越野,并没有在座舱设计中呈现出对于家的关怀;而宝马X3、奔驰GLC等车型,它们要么空间存在限制,要么配置不够丰富,也始终难以展现完美的产品力。
理想汽车不同,它可以说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