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祖孙三代见证交通运输70年巨变西安大交
TUhjnbcbe - 2024/8/8 17:21:00
你知道上世纪50、60年代的公交车需要加沼气吗?你见过80、90年代的公交车中间有个大圆盘吗?你体验过近几年铁路上温馨体贴的服务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分别在交通运输行业奉献青春,时间的轨迹交织绘就,见证了公共运输发展70年。第一代:“老公交”和马车争路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王爱贤,曾是原西安市汽车一厂的一名公交车售票员,23岁参加工作。她经历过公交车在不宽的马路上和马车并驾齐驱,经历过每跑一趟车就需要加一次沼气的“小道奇”,也经历过一个车门上、下乘客的“大解放”。“50年代的南大街很窄,路灯特别少,出了南门就是一片麦地。”“老公交”王爱贤家住在钟楼附近,她说,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上早班时,每天早上4、5点就要出门,那时候南大街上没有灯火通明,也没有商店林立,窄窄的街道也仅能同时容纳两辆车行驶。那时有一条公交线路是从东门出发,终点站是未央路,但路况十分不好,一路颠簸,经常有乘客会晕车。“除了晕车,那种车每跑一圈回来还得加沼气,当时我就想,看啥时候路能平一点,啥时候能开上汽油车。”王爱贤说,当时虽然道路窄、车况差,但路上车少,公交车要想走道,有时还需要和马车一较高下。第二代:公交车上的大圆盘女儿臧宝娟,是在母亲王爱贤退休的第三年进入汽车一厂的,那是年,她才17岁。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工作的臧宝娟进入公交公司后,也成了一名售票员。80年代有一种公交电车,车上有一个大圆盘,连接着两节车厢,车顶还有个“大辫子”,这种车型,被称之为“大通道”。虽然空间大,却冬天透着风、夏天又闷又热,每逢早、晚高峰期的时候,车上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而臧宝娟的工作就需要穿梭在人群中卖票,跑一趟车下来,无论冬夏都挤得一身汗。“5分、1毛、1毛5分钱,分别能坐3站、4站和7站,全程2毛5分钱,人流量大得很。”臧宝娟说,那时坐车还有6.5元一张的月票,单、双月有不同的颜色。“上班路上是水泥路,两侧是小楼、高树,没有立交天桥,更没有高楼大厦。”臧宝娟说,她跑过西安好几条公交线路,在车上卖票,见证了80年代康复路的人来人往和大包小包,特别热闹,见证了90年代的土门旧货市场里的人头攒动和旧自行车的叫卖,经常挡在马路上,成了公交车的“拦路虎”。那时的她,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跑车回到站房里,吃上一个2毛钱的菜盒,炉子边“咕噜咕噜”的饭盒里香喷喷的饭菜,满满的都是幸福。第三代:服务走在最前面姥姥和母亲都从事着交通运输行业,于是马忠继承衣钵,成为了这个“交通世家”的第三代“传承人”。今年27岁的马忠在铁路上工作,去年出任Z44/3次列车的列车长,这趟被称为“圣地情”的红色文化列车始发西安,开往北京西,途径延安和石家庄北,是第一趟由革命老区延安开往首都北京的特快列车。“我们这趟车穿越黄土高原、跨过滚滚黄河,连接圣地延安和首都北京,在这样一趟列车上工作,服务应该走在最前面。”马忠说。不同于姥姥和母亲见证了西安公交事业的发展,马忠正在经历并见证着铁路交通的发展与变迁。每天,马忠从接车的那一刻起,就要开始做好服务工作,检查备品、检查仪容仪表、贯通巡视等等,力争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乘客面前。70年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陕西公路交通“三纵六横八放射”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米”网高铁骨架的基本形成、联通国内外个城市的条航线航空运输……这背后,有无数个像王爱贤、臧宝娟、马忠这样的“交通人”,他们默默在岗位付出,既是大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来源:劳动者报编辑:一棵嫩草丨校对:米多审核:波澜不惊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祖孙三代见证交通运输70年巨变西安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