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51号兵站》中,“小老大”在日寇的魔掌下为新四军采办、运输军需物资的故事家喻户晓。年,中央电视台更根据故事情节,拍摄成了26集电视连续剧。“小老大”英俊、潇洒、机智、勇敢的艺术形象,曾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观众。
然而,多年来,“小老大”的原型究竟是谁?新四军物资采办组的原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人们期待解开的一个“谜”。
“小老大”的原型,应该是电影文学剧本《51号兵站》编剧之一的张渭清。当年,他是新四军一师后勤部的军需科长,奉粟裕司令之命来上海开展新四军军需物资采办运输工作。吴淞曾经是他战斗过的地方,剧中的不少情节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
年秋,日本侵略军全面占领了上海租界,进一步加强了对上海人民的血腥统治。日伪军在水陆交通要道、车站码头设置了许多哨所关卡,检查来往行人和运输车船,使上海到各抗日根据地的物资运输十分困难。要完成好繁重的采购军需物资的任务,需要在上海设立一个隐蔽在公开合法团体中的采购联络点。
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上海采办组原址(—年)
据张渭清回忆,他是通过苏北青龙港洪帮“老头子”潘海鹏的介绍,以商人身份,来到宝丰渔行的。宝丰渔行设在紧靠黄浦江边的吴淞镇同江路24号。渔行老板蒋永清看到张渭清的生意大,人又机警灵活,善于打交道,而且有“老头子”的介绍,不敢怠慢,就让他在宝丰渔行当了“小老板”(代理人)。从此,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上海地下物资采办组的秘密联络点,便在吴淞镇上的宝丰渔行隐蔽了下来。
有了联络点,还需要解决物资采办和运送问题。张渭清到吴淞不久,就与中共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系统的中共地下党员陈金生同志建立了联系。陈金生原来是吴淞协泰米店的老板,当过船民,在船民中很有威信;与吴淞口的水上警察、日本翻译、海关工作人员等各种层次的人都有交往。他家住吴淞外马路,紧靠黄浦江边,对于来往的船只也便于接应。张渭清决定利用陈金生的各种关系,开辟海上运输线。他自己亲自负责打通进出吴淞口的这一关,然后再由驻崇明、鸭窝沙岛(也就是今天的长兴岛)等海防大队中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和抗日爱国人士接应。
同时,张渭清假装自己是走私贩子,贿赂了日本“电讯株式会社”的朝鲜籍驾驶员,搞到了敌伪海军部的给养证和汪伪海防团的哨船。他就利用这些做起了买卖的“生意”,将苏北的黄花鱼、食油、小麦、玉米等运到吴淞镇来卖掉,再由陈金生等同志到上海市区组织采购草绿布、白报纸、印钞纸、车床、生铁等军需物资,打着“和平军”的旗子一船一船地运走。张渭清每次同陈金生联系时,都是身穿黄色制服,头戴日本军帽,佩挂刺刀,以“和平军”的身份作掩护,闯过了海关、水上警察、日本翻译等多道关口,将紧缺的军需物资运送到新四军根据地。
年5月,张渭清接到粟裕的命令:一、为山东鲁南军区代运一批军用设备,有电台、蓄电池等大小物资共多件。二、为支援我华中抗日根据地苏中地区的反“清乡”斗争,将已在上海购好并经江南造船厂地下党员协助加工好的迫击炮筒和炮座,以及车床、西药、五金器材、蓄电池、道林纸等10多吨物资,速运苏北。粟裕要求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克服一切困难,从“虎口”中把这些物资抢运出来,夺取胜利。
任务艰巨,情况紧急。当时吴淞口情况又起了新的变化,原先与张渭清他们打过交道的日军宪兵队长宫崎和翻译官已经调走,对新调来的宪兵队长一时还摸不透。现在的一批禁运物资数量大,目标明显,而且对吴淞口封锁程度又心中无数,不敢贸然冒险行动。于是,张渭清召集了吴明义、郭熙伟、王义兴,还有从鲁南军区派来的代表张洪书、施文珏等,共同商量研究运出吴淞口的办法。大家认为只有利用伪海防大队的哨船拖运出吴淞口,闯过敌人的海关封锁线。最后他决定去找伪海防大队的中队长朱福才商量。朱福才是张渭清的关系人,一口答应帮忙。他们商定,利用朱福才结婚的机会,让张渭清在婚宴上和这些伪海军的头目们见见面,朱福才从中拉拉关系,争取这些人的帮助。
于是,张渭清化名“陈永福”,在朱福才的婚宴上结识了伪海军司令龚锦钦、伪海防大队长胡老九、顾伯祥等人。随后,张渭清又在上海国际饭店请客,并在席间分别送上一份厚礼。当客人们喝酒闲聊时,张渭清故意唉声叹气,谈起目前做“生意”的苦,说吴淞口检查得太紧了,有一批货运不出去。龚锦钦听到这里,当即交代一位副官说:“陈先生有货物要运出去,你以司令部的名义出一张证明,就说是海防大队用的,运到横沙岛。”胡老九也马上对朱福才说:“你把停在横沙岛的那条大哨船调回来,为陈先生拖运东西,进出吴淞口可以不受检查。”
上层的关系打通了,张渭清在吴淞港内雇了黄老大兄弟的两条驳船,并安排吴明义赶到鸭窝沙岛,通知朱福才准备接应。一切都准备好了,张渭清考虑到物资比较多,日本军用卡车又受到时间的限制,因此就决定以两个下午分两批起运。鲁南军区的物资为第一批,新四军一师的物资为第二批。
一天下午,两辆大道奇牌日本军用卡车按时到达市区,把分散在各处的物资装上卡车,王兴义、郭熙伟、陆裕生3人都穿上了郭阿五带来的日本宪兵制服,随车押运。然后他们又把车开到三角地菜场买了青菜、萝卜等盖在物资的上面,直向吴淞驶去。不料途经虹口游泳池附近时,碰上了7个日本宪兵拦车,大家都吃了一惊。车一停下来,7个日本宪兵就爬上车,坐在青菜、萝卜等盖好的木箱上,领头的日本宪兵还与司机叽里咕噜了几句。原来他们是搭车到吴淞镇去的,大家这才放心,但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生怕戳穿了自己是化妆的日本宪兵。途经大八寺(今大柏树)日军岗哨检查站时,司机把手一扬就过去了,因为7个日本宪兵坐在车上,恰好成了随车的“押车员”,帮了个大忙。车到吴淞白川桥(今吴淞大桥),7个日本宪兵下车时,还列队敬了礼。
黄老大将物资装上驳船,由海防大队哨船拖运而去。不料出吴淞口时,被日军的关检巡逻艇强行拦住,要求进行检查。他们发现所装的物资都属禁运之列,一定要强行扣留。尽管有伪海防大队哨船拖运,说明是海防大队的物资,但海关是日寇把持的,他们根本不把伪海防大队放在眼里。为了不使事态发展,王兴义与他们谈判,花了数万伪钞,才得以放行,闯过了吴淞口海关,安全到达鸭窝沙岛。这时,吴明义早就准备好大船在那里接运了。
从此,这条“地下”补给线源源不断地向我们苏中新四军根据地运送大量军需物资。
张渭清夫妇(左一左二)和张爱萍夫妇(左三左四)
其实,新四军的“小老大”远不止张渭清一位,他们都曾以不同的身份潜入上海、镇江、扬州等地,运用各种社会关系与敌人巧妙周旋,采购大批钢材、五金、化工原料以及机床设备,收罗技术人员,为新四军的军工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力地支持了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和抗战的胜利。
书本来源:《宝山史志》
资料由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主创人员:贺晓晨冯妍青
编辑:盛杰
校审、监制:葛静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