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3852.html文
帧察
“铁脚板跑赢汽车轮子”这句老话,几乎贯穿了人民*队的整个革命战争年代。考虑到红*时期就曾有过“列宁号”飞机,那么我*拥有汽车的历史并不比拥有飞机早多少,以徒步、畜力等方式与乘坐汽车机动的敌人作战,是部队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
尽管在解放战争期间,“运输大队长”并不吝用手中的美国*援物资“慷慨解囊”,但总体来说,在解放战争期间,规模很小的我*汽车部队“唱主角”的机会仍然不多,“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粟裕大将进一步总结为‘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则更广为人知。
▲在许多人的第一印象里,汽车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往往是人民解放*的战果而非装备
年,战火烧至东北边境,中国人民 入朝参战。当时面对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及南朝鲜伪*的凌厉攻势,朝鲜人民*权岌岌可危,每一分时间都极为宝贵,因此 首批入朝部队的汽车队基本都是“边入朝边组建”的,如38*汽车队直到入朝前两天才完成组建,为了给辆汽车配齐司机,还要从此前并不会开车的宣传员、警卫员中突击培训一批。
理论上说,国内大量志愿入朝的支前民工和朝鲜当地群众的支援,能够部分缓解汽车队的运输压力,但经历战火洗劫几成白地的朝鲜,根本无力负担 的补给供应,导致绝大多数物资都需要从国内调用;这就使得人力运输很难作为主力使用,特别是随着战线不断南下,一支有效的汽车运输力量必不可缺。
▲平壤都成了这样,也自然不好指望朝鲜本地提供太多补给供应。直到打到了三七线,我*后勤实在难以接济作战部队的第三次战役时,我*才在当地筹集过粮食和副食品(咸菜居多)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汽车以及汽车兵的形象,贯穿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从阵地战初期的*草岭阻击战,到“边打边谈”的阵地战阶段,直至最终停战, 的汽车部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年的彩色故事片《神龙车队》,就是一部描写抗美援朝中,我人民 汽车兵的作品。
▲关于*草岭阻击战的描写中,很多文字都会提到,为了把两个营的兵力尽早抢运到阵地上,20辆汽车(包括 的2辆,以及朝鲜人民*派来支援的18辆)上都“站满了人”
《神龙车队》在道具上较为典型地还原了 当时的汽车装备:一部分是“运输大队长”馈赠的、或从战场缴获的美式“十轮卡”,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口的苏制汽车。影片中主要出现的就是美制GMCCCKW-(或称“吉姆西”)和苏制嘎斯-51两种2.5吨运输车。除此之外, 还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吉斯-汽车和嘎斯-63牵引车,以及少量配备指挥人员的嘎斯-67轻型指挥车。
▲《神龙车队》截图,前景处头车为美制CCKW-“十轮卡”,后车则是苏制嘎斯-51
▲嘎斯-51、吉斯-和嘎斯-63是 主要的三型苏制汽车
▲ 汽车部队的嘎斯-51(上)与吉斯-
▲(资料图)嘎斯-63可以视作嘎斯-51的4×4版本,由于在 主要作为牵引车使用,数量不多,所以几乎没有在朝作战时的 嘎斯-63照片留存
很多资料都对比过“联合国*”与 麾下汽车的数量,入朝初期 汽车数量本就严重不足,当时*后勤部编制下的汽车队仅有余台各型汽车。尽管我*在前两次战役中缴获颇丰(如38*在第二次战役中就缴获了多达台汽车),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司机,加上组织工作不够细致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车辆没有来得及转移就被敌航空兵击毁。
▲第一次战役中,各*汽车队车辆用于牵引火炮、运送部队、靠前梯队物资运送、后方留守机动的比例是1:2:3:2,但这一计划很快随着车队的严重损失而难以执行下去
仍以运动战时期的38*汽车队为例,其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拥有台汽车,在第一次战役中就损失了91台,最少时一度下降到只有14台,累计损失达台。虽然到年整编前终于恢复到83台(其他*的汽车队往往只有60台左右),但同期美*一个师的各类汽车就有近台!
▲按照我*计算,运动战时期要组织一次为期15天的战役,即使不考虑战役期间的战损,一个*至少也要有台卡车才能勉强够用;但哪怕是这个理论数字,各*汽车队也从未达到过,所以人力和畜力运输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等到空前严酷,几乎是“每天都有汽车被炸飞上天”的“绞杀战”期间, 汽车和汽车兵的损失情况就更为严峻了,即使这一阶段苏联提供车辆的速度也显著提升,但考虑到恶劣的路况和本就较差的保障条件等影响因素,车辆的损耗情况仍然严重。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总共补入机动车2万多台,但因敌人炮击轰炸损失以及使用报废等消耗的机动车就有1.6万余台。
▲寥寥几行数字中的残酷,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苏朝空*和防空部队全力打击“联合国*”对地攻击飞机的重要性
反观美伪*的汽车运输力量,不仅在数量上始终远超中朝*队(而且除了事故损失和游击队袭扰之外,基本没有值得一提的战场损失),在质量上又普遍高出一筹。以数量最多的2.5吨运输车为例,苏制嘎斯-51与吉斯-均为4×2后轮驱动,通过性能相对较差,以现在的标准看来仅能作为日常勤务卡车使用。 也有相关规定,数量较多但性能稍差的嘎斯-51的载重量不得超过2吨,而吉斯-和“十轮卡”最多可载2.75吨。
虽然 拥有少量全轮驱动,主要用作牵引车的嘎斯-63,但重心比较高的该车一度有着“嘎斯63,拐弯就翻”的恶名;而在 中相对高级的美国“十轮卡”GMCCCKW-,则几乎是美伪*的标准2.5吨运输车。可以说,随着美式汽车大部损失, 以后续补充进口的苏制汽车为主力后,总体装备性能还略有下降。
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强国,美国极为重视*用汽车的机动能力,GMC“十轮卡”及其衍生型号总产量57万多辆,其中除2万余辆CCW-为6×4后轮驱动之外,几乎全部都是6×6全轮驱动,无论是通过性还是改装潜力都比同期苏联产品更强。而就在同期,CCKW-的后继换代车型M35也开始生产。
▲GMCCCKW-(软顶驾驶室版),前轮粗大的外露半轴头是6×6全轮驱动的标志
▲CCKW-的车架可被拆成前后两段以便航空运输
另一方面,相比于 以运输车为主的汽车装备结构,美伪*的汽车品类也要丰富得多。如果说数量众多的“十轮卡”代表着美国汽车工业充足的产能与先进的性能,那么道奇WC型0.75吨卡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吉普”,代表的就是高度摩托化的美*,为各级部队普遍配备汽车进行功能细分的结果。
能够搭载一个标准步兵班的“中吉普”,在使用上比大型卡车灵活,而载员较多的特点,又使得其比“威利斯”吉普更适合用于小规模运兵、占领区巡逻等用途,从这个方面说,“中吉普”颇有些初代“治安战”载具的意思。在年的电影《奇袭》中, 侦察分队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化装成伪*伤兵搭上一辆“中吉普”,之后夺取车辆渗透进敌人防线,要是只有辆“威利斯”倒还真不好办了——肯定坐不下。
▲《奇袭》中 化装侦察时发现的伪*“中吉普”,边上还有几个伪*
▲一张南朝鲜*队“中吉普”的真实使用照片,还牵引了一门57毫米美制M1反坦克炮
装备性能普遍不及敌人、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多数情况下严重缺乏防空掩护,道路条件又非常恶劣,面对这些客观不利条件, 汽车部队在熬过了战争初期的“敌机恐惧期”之后,从行车时间、装卸流程、宿营安排等细节上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练就了不少独特本领,有力地支援了前线部队作战。
进入阵地防御阶段,随着战线趋于稳定, 各*则通过上级( 后勤部)加强车辆,并统一组织炮兵部队的弹药运输车参与后勤运输等方式,尽可能完成突击运输任务。如年上甘岭战役,15*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获得了近辆卡车增援,加上*后勤原有的车辆,台汽车在战役期间共运输物资0多吨,这些“幕后英雄”,同样是上甘岭战役胜利背后的大功臣。
▲“喀秋莎”这类炮兵武器消耗弹药的高速度,客观上也对保障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等到年夏季反击战时,虽然汽车总数增加不多,但这种经验得到了进一步发扬。由于这类对敌坚固筑城阵地进攻战役,我*配属炮兵数量比上甘岭战役时期还要多,其配套车辆的运力自然就要更充分地利用起来,例如68*在战役期间动用的炮兵运输车台次,就达到了*后勤建制内车辆台次的两倍还多,在进攻发起前按时完成了*物资储备任务。
作为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夏季反击战中,不仅参战各*的汽车运力得到了充分发挥,通往下属师、团各级的运输体系相比之前也明确了很多:一方面在道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汽车运输力量大胆前伸,尽可能缩短师、团运输距离;一方面师、团的人(畜)力运输队也主动前往*兵站自取日用品等生活物资,尽可能让汽车队集中力量运输作战物资,提高综合保障效率。
▲能够在夏季反击战中形成(按我*当时标准)堪称“海量”的各型弹药储备,代表人民*队的后勤工作相比三年前已经有了质的进步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壮大,不同等级的各型载重卡车,早已不再是我*在*一级才能配备的“宝贝疙瘩”了;国产新一代*卡的陆续装备部队,更是使得我*在这一装备领域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70年前的 前辈们克服无数困难和牺牲,用智慧和实践在荆棘遍布的战场上开辟出一条条新路,最终实现以劣势装备保障出伟大胜利的光辉业绩,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